【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收緊轉售條件 限制資助房屋易手圖利

發佈時間: 2018/08/24

日前看到一宗公屋二手成交,持有兩年轉售,暴賺接近350萬元,似乎有違讓公屋租戶擁有自置居所的原意,難怪不少調查反映,港人對資助出售房屋的購買條件,愈定愈苛刻。

香港置業本周初發布的一宗成交顯示,將軍澳公屋景林邨2座景櫚樓低層24室,採開放式設計,實用面積約349平方呎,買家以約390萬元購入上述單位,實用呎價約11,175元。資料顯示,原業主於2016年5月以約46.5萬元綠表價購入上述單位,持有約兩年帳面獲利343.5萬元。

上述景林邨成交單位屬於租者置其屋單位,住戶要住10年方可出售,據悉該單位業主2016年購入單位後,翌年去世,及後以遺產樓轉至親人名下,由於屬遺產樓賣樓不受SSD印花稅限制,不過需要補地價,有關補地價由賣方支付。在扣除買入價和補地價,帳面仍賺約160餘萬元。

資助房屋轉售 市民冀收緊條件

利潤豐厚,讓唐榮想起近期一些社會意見,對五二折居屋和港人首置上車盤,均認為要進一步收緊出售條件。像早前智庫組織「未來@香港」委託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今年7月成功訪問1,048名成年人,了解市民對房屋問題的看法。就政府計劃今年底預售首置上車盤,調查指六成市民傾向其價格,跟市民負擔能力掛鈎;另外82%被訪者稱首置盤不應容許業主放租,只可自住。轉售限制方面,受訪者希望平均轉售期約9.8年。另外逾73%人認為首置盤只可轉售予合資格家庭,以至回售給政府,僅14%人認為首置盤可於補價後,在私人市場放售。又或是新一期居屋轉售限制,有意見認為居屋單位長遠不能在私人市場出售。

大量條條框框,目的就是減少從中取利的機會,當然亦有不同聲音指出,各類限制,會減低市民入市的興趣。而這些爭拗還是回到資源有限的問題,資助出售房屋供應少,有大量政府補貼,珍貴的福利自然要定出苛刻的條件。

香港置業一份報告亦顯示,二手居屋註冊量雖然持續下跌,但是價位仍然升不停。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本月至今(截至8月20日)暫錄178宗二手居屋註冊,較7月同期的254宗下跌約29.9%,估計全月註冊量將不足300宗水平,連挫三個月,而且料創近30個月新低。

雖然註冊量下跌,不過平均每宗二手居屋註冊金額仍然繼續向上,本月至今暫錄約545.1萬元,較7月全月約525.5萬元上升約3.7%,暫續創歷史新高紀錄。

可以這樣說,依靠資助出售房屋賺取利潤不斷,收緊出售條件的聲音只會愈來愈激烈,港府和負責的部門機構如何取向,未來兩三個月將揭盅。

撰文:《經濟日報》專家樓論作者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