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學者撑引入海外醫生

發佈時間: 2018/03/20

公營醫療鬧醫生荒,有學者以新加坡每千人口的醫生比例估算,本港現時至少欠3,000名醫生;面對公營醫療瀕臨崩潰,學者指輸入海外醫生是唯一應急方案,建議仿效新加坡為引入海外醫生設認可受訓機構名單。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亦撰文指香港或可仿效星洲,讓海外醫生有條件註冊。

港府去年中公布檢討報告,估算本港2016年缺285名醫生,兩年後進一步擴大至500名醫生,至2030年推算缺逾千名醫生。但研究本港醫療制度的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指,實際欠缺數目較政府估算多。

他指,本港每千人口有1.9名醫生,比例遠低於新加坡及英美等地,新加坡每千人口有2.3名醫生,如按新加坡比例計算,本港現欠3,000名醫生,10年後更欠近4,000名。

黃直言,本港醫療系統急速惡化,「可說正在解體」,如情況持續,未來醫療事故只會增加、看診時間縮短,輪候時間亦愈長,公營醫療工作環境愈辛苦,醫生流失亦愈快,形成惡性循環,「這不止影響基層,很多中產都去公營醫療系統求診,這是整體社會要去面對的問題」。

用作短期應急方案

港府過去幾年除加大醫科生學額,亦力推公私營協作,甚至自願醫保,冀將病人分流到私家。黃認為方向正確,但成效慢。他認為,可透過輸入海外醫生作短期應急方案,以新加坡做法,由當地政府列出認可海外醫學院、大學名單,如海外醫生於認可機構獲取資歷,只需通過當地考試,就可到新加坡作有限度執業。他指,也可靈活運用合約聘任制,將來醫生數目足夠,可讓其約滿後返回所屬地區。他又指,新加坡認可培訓醫生機構名單有百多間,如有擔憂,本港可收窄名單範圍。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昨亦撰文指,增加公立醫生人手是既複雜又敏感的議題,各界持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需要有很多的討論,尋求共識。食衞局回應稱正展開新一輪人力推算工作。

編輯:梁顯庭

美術: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