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電子貨幣盛行 小童易胡亂消費

發佈時間: 2018/03/09

電子貨幣盛行,在「無現金」趨勢下,交易固然更方便,卻影響新一代的金錢觀。有小五家長在子女手機安裝Android Pay,並連上自己信用卡帳戶用作應急錢,豈料月底收到千元帳單,才發現小朋友曾購買點數。有理財社工指出,當小朋友長期「無錢過手」下消費,易誤會錢是用之不盡,建議先給予小孩「真錢」來學理財。

新加坡郵政儲蓄銀行去年推出Smart Buddy計劃,讓小學生戴着擁有電子支付功能的智能手錶,讓父母可設每日使用金額上限,同時可知子女步行多少等。有母親指女兒因而學會數數字,亦有家長認為時代在變,冀子女可及早認識流動支付是好事。

購物不看價錢 1毫10元分不清

本港電子支付正逐漸起步,除普及度高的八達通外,Apple Pay、Android Pay、WeChat Pay、支付寶等新型電子支付,近年亦積極攻港。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張雅琳指出,新一代好少「有錢過手」,家長多以八達通形式給子女零用錢,或用作其日常使費,部分更設成自動增值,減低小朋友跌錢、被騙的機會。

久而久之,小朋友對錢的概念模糊,「用多了不會感到肉痛」,在購物時亦不看價錢;甚至有小學生連真錢也分不清,尤其是硬幣,「1毫又是寫住10,10元又是寫住10,會分不出。」

張雅琳表示,新一代最先接觸的電子貨幣是八達通,現時初小生都是「一人一手機」,近兩年更有部分中產家長開始讓子女用上手機支付,惟出現不少亂子。

電子支付應急 被用作買點數

曾有中產家庭在小朋友的手機安裝Android Pay,母親更綁定自己的信用卡,打算讓就讀小五的小朋友當做應急錢,所以連密碼都沒有設定,但至月底收到帳單時,發現該Android Pay戶口一個月花了過千元。該母親細看消費紀錄,始發現小朋友用了應急錢,在便利店多次購買遊戲點數,每次花費50或100元。

張雅琳認為,隨電子支付愈來愈普及,家長、學校應提高警覺,向小朋友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她建議,家長應用真錢作子女零用錢,「開初逐日或逐星期畀,讓他們知道錢是會用完」,亦教他們記帳及訂立消費過度的規則,「如果用多了,可能下次扣零用錢」,讓他們知道「埋單的是自己,不是父母。」

編輯:梁偉澄

美術: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