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節慶後廢膠劇增 社區中心推廣回收

發佈時間: 2018/03/09

塑膠是本港第三大類別的固體廢物,但本港廢膠回收量一直偏低,而且每逢節慶後,遭棄置的禮物包裝紙增加,廢膠回收量亦會劇增25%。主力推行廢膠回收的黃大仙社區回收中心指,外國早已有電子分類廢膠,惟本港仍以人手分類為主,導致回收成本高,回收政策亦未能有效實施。

黃大仙社區回收中心的地舖面積僅數百呎,記者到訪當天,見到一袋袋黑色膠袋放滿中心,遠看像個垃圾堆,5、6個員工正埋首把不同的廢膠分類。黃大仙社區回收中心主任何其強說:「回收廢膠的第一步便是分類。」他指,中心聘用的「環保大使」除了負責廢膠分類,還負責到鄰近學校、商舖、住宅等收集廢膠,同時亦要用中心的「打磚機」將已分類的廢膠打成膠磚。

何說,這部「打磚機」每日可打4至5個膠磚,每個膠磚平均有100公斤重,膠磚主要分為硬膠類和膠袋,因為回收商會直接收膠樽,故毋須打磚。他解釋,打膠磚主要目的是方便運輸,減少空間佔用。

廢膠換禮物 吸引街坊

「廢膠可簡單分為膠樽、膠袋、雜膠、膠膜。」何指,外國早已有電子分膠系統,可節省人力,香港則沒有,政府亦沒規定塑膠製品印上塑膠類別編號,增加分類困難。他又說,包禮物的透明包裝紙屬於可回收的塑膠,但很多人不知道,將它混合於不能回收的垃圾中,尤其是節慶後,中心的廢膠回收量會劇增25%。

何又說,為吸引街坊回收廢膠,因此於店內特設一個禮品閣,讓街坊來「膠換禮物」,例如6公斤廢膠可換衞生紙一卷、30公斤廢膠可換1公斤香米,或換各類塑膠如膠椅等家庭用品。

何其強退休前為社福機構幹事,主要協助居民爭取權益,他希望在退休後可再貢獻社會,故擔任該中心主任,他笑指「以前的工作主要是腦力勞動,現在則是體力勞動為主」,不過能為社會出一分力,也不會計較太多。

攝影︰冼偉倫

美術︰李明

記者︰葉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