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導師資歷作假 證書課程藏古惑

發佈時間: 2017/09/15

為應付職場激烈競爭,不少市民都會報讀一些課程,自我增值;然而坊間不少課程的質素,卻無統一認證兼疑「搵笨」。消委會接獲投訴指,有市民花近4萬元報讀兒童心理輔導員證書課程,怎料導師只派發自網上抄襲的筆記;另一名消費者就報讀標榜由「外籍導師」任教的英語課程,卻發現所謂的「外籍導師」,原來是持澳洲國籍的華人。

消委會接獲的個案中,投訴人張小姐報讀某公司的兒童心理輔導證書課程,公司導師聲稱自己為香港某心理學會會員,並持外國認可資歷,遂以3.98萬元報讀。

然而,張不久即發現,該課程大綱與培訓機構的宣傳冊子差異很大,如導師只安排學員小組討論及派發筆記、沒有仔細教授輔導理論,且有學員發現筆記內容是從網上抄襲得來等。而該導師也非其所聲稱的某心理學會會員,或涉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外籍導師是華人

另一名投訴人朱小姐則報讀標榜由「外籍導師」任教的英語課程,卻發現所謂的「外籍導師」,原來是持澳洲國籍的華人,也非「一對一」教授。雖然朱承認該華人導師英語音純正,但課堂中近8成時間都以廣東話授課,不符合她揀選此課程以改善英語會話的原意。

首8月接百宗投訴

進修除了希望增長知識增技能,不少市民也會報讀一些課程,以增強自信心。陳先生就支付5,800元,報讀為期5天的「探索課程」;在課程最後一天,導師開始「洗腦式」地硬銷第二及第三階段的課程,催促學員立即報名。

陳先生有感課程幫助不大,拒絕再參加,卻遭導師及自稱前學員輪流質問,最終難抵連續3小時的疲勞轟炸,無奈地支付了課程第二及第三階段共1.85萬元學費。

消委會指,去年接獲255宗與增值及技能課程或興趣班的投訴,較前年236宗,升約8%;今年首8月,亦接獲100宗相關投訴。

消委會提醒市民,目前香港並無統一認可此類課程質素的機構,消費者考慮報讀這類課程時,除了考慮個人需要和興趣外,還須留意課程的實用性、專業性和口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