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舞蹈新鮮人 台上探討生存議題

發佈時間: 2017/09/08

舞蹈除了是形體動作,亦是替編舞者傳遞信息的表演藝術。康文署的「舞蹈新鮮人」系列邀請了兩位年輕舞者,將其編舞作品呈現在舞台上,雖然二人仍是社會上的「新鮮人」,但作品探討的話題已涵蓋生老病死、價值觀的枷鎖束縛,可為觀眾帶來反思。

程偉彬自小已習武,他在10歲時因打跆拳受傷致膝蓋裂骨,首次要動手術;到他入讀演藝學院修讀中國舞之前,亦要再動一次手術,才可繼續舞蹈生涯。但影響他最深、令他編出圍繞長期病患的作品的,卻是父親中風經歷。

程父幾年前中風,此後右邊身完全癱瘓,只有手指和前臂能小幅度郁動,同時失去說話能力。程偉彬開始肩負照顧父親的重任,因此深深體會到作為長期病患者與身邊人的感受。他舉例,原來病人會因為被人照顧而感到受辱、甚至失去尊嚴;而局外人不了解實況,而對盡力照顧父親的他妄下批評,亦令他有深刻體會。

探索兩代人之間矛盾

他憶述在編舞過程中,要不斷憶起當時的感受,坦言感到辛苦,「我不是想控訴甚麼,也從沒怨恨,只是想透過這個作品,表達長期病患者與身邊人的感受,希望可引起同路人的共鳴。」同樣畢業於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的邱加希,則是個愛發問的90後。她發現社會上有很多規則,令她反思新一代到底應否單純地接受上一代和學校灌輸的價值觀。她今次的作品將探索上一輩的聲音與年輕人之間的矛盾。

望加入本地文化元素

問到現實中年輕人受甚麼束縛,她舉例指今次編舞其中一段,是起身、坐低的動作,用以比喻地鐵內關愛座爭議,「若乘客真的有需要坐,應該照樣坐還是跟從社會(的規範)?」同時,作品亦表達出一種無力感,「現代人好像都係非黑即白,沒有討論的餘地」,令她覺得縱使年輕人想表達想法,也無從入手,亦無機會說給上一代聽。

他們指編舞可讓他們表達自己想探索的題材,同時希望之後的作品可加入更多本地文化的元素。

記者︰黃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