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手機App集藥物資訊 助認知不良反應

發佈時間: 2017/06/16

藥物原用作治療病人,惟使用不當,不但未能藥到病除,更隨時變奪命毒藥。有大數據應用公司蒐集各地註冊藥典、歐美網民服藥開箱文章及短片,製成手機預測應用程式,讓用家實時知悉藥物在各地引致的不良反應,提高認知。

據世界衞生組織2016年研究,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簡稱ADR)是全球第4號殺手,患者每服用一隻新藥,便有蒙受ADR的風險。

陳自力(Tony)及郭德偉(Andy)於2014年成立EmblocSoft(Asia)Limited,專為健康護理制定大數據應用策略。去年底,二人創立ADR實時預測手機App,蒐集歐美、中國等地的公開藥典、已通報ADR個案,及社交媒體資訊,透過大數據分析,讓用家了解藥物在各地曾引致的ADR徵狀,包括疼痛、抽筋、頭痛、暈眩、死亡等,涉及患者的年紀、國籍。

同一種藥非適合任何人

原來Tony的兒子亦是ADR受害者,他憶述,兒子2歲半時,曾發高燒達攝氏39度,醫生處方一隻強力退燒藥,豈料服用後半小時,全身起風癩(急性風疹),再求診時醫生沒有找出原因,只開了一些抗敏藥。他指大女兒曾服用該退燒藥,沒有異樣,故未有為意。3個月後,幼子又發燒,醫生處方同一隻藥,問題重演。他終意識到該藥是有問題,「以前醫生開甚麼藥都會照食,但發覺是不可以。」

曾在藥廠從事資訊科技工作的Tony表示,每隻藥物推出市面前須進行臨床測試,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邀請1,500名病人試用新藥,無出現不良反應才發出批文,「但藥物可能是給成千上萬的人食,1,500個測試樣本顯然是太少。」他又指,藥物在一個國家出事,通報世衞至在全球下架過程動輒以年計。

平台現載有11.3萬種藥物、3,000萬個真實ADR個案,及10億組社交媒體資訊等數據,但仍處於原型階段(Prototype);他們目標一年內研發中文版及推出市面,屆時只需輸入年齡、性別、體重及藥名,可即時獲個人化服藥建議,及出現副作用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