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年輕儲錢定及時行樂? 豈止港人上車難

發佈時間: 2017/06/02

年輕人到底是先苦後甘,努力儲錢上車;還是及時行樂,先甘後苦,享受了再說?不少香港年輕人指上車難,其實在台灣亦有同樣問題存在。

聯合新聞網近日報道,一名網友在網絡論壇mobile 01上以「公司的年輕同事又請假到外國遊玩了,記得上禮拜才抱怨房子貴買不起……」為題發文。他表示現在有很多這類享樂型的年輕人,每年要外出旅行玩兩次、手機要買iPhone最新版、車子三年就換掉再貸款買新款,卻常在公司抱怨不獲加薪。

他認為像他們這種年紀稍大一點的都怕會被淘汰,以至於連假日被要求加班都不敢說不,但反觀時下年輕人,不停地催眠自己要及時行樂。

享樂型年輕人 引起爭議

此篇文章一出,引發不少網友留言,「小錢都花光了,當然沒辦法買房」、「並不是這些年輕人賺得少,而是很多項目的消費增加了」、「喊着沒錢卻買三萬(新台幣‧下同)的手機」。

還有人表示,以前的人出社會是先苦後甘,先買房再買車,現在的人出社會是先甘後苦,先買車再考慮買房;買不起房大多只是藉口,就算買不起房,也應有適當儲蓄。也有人認為說,年輕人可能花錢不先看看自己的經濟狀況,月光族不在少數。

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看法,有人認為以前社會景氣,物價低、房價低,不管做甚麼,有沒有學歷,只要肯做肯吃苦,都有相當報酬,現在社會不景氣,物價高、房價天價高,不管做甚麼都不一定能賺到錢。

也有人反問︰「請問房子100萬了嗎?」認為是投資客先把房價炒高,讓年輕人看不到買房希望,老一輩的再來酸現在的年輕人不存錢,及時行樂的年輕人類型每個年代都有,「真的不用特別發文來鞭現在的年輕人。」

更有人分析說,不要以為不離開台灣就買得起房子,一次外遊算花五萬,南部一間房子算500萬好了,出外旅行100次才買得起,「人家有出外旅行100次嗎?」

指後輩不實際 澳大亨捱批

相同爭拗亦在澳洲發生,英國《衞報》報道,澳洲35歲地產大亨Tim Gurner早前接受澳洲電視訪問時說,當購買第一層樓時,並沒有花19澳元(約110港元)買牛油果醬和喝四澳元的咖啡。他批評年輕人期望不切實際,年輕人想天天外出吃飯,想年年歐洲旅遊。他指出自己19歲很勤奮工作,每周工作七天,直至自己買得起樓,此番言論招來不少年輕人批評。

今時樓價高企,唐榮找了一些資料比較香港兩個不同年代,供樓的難易度,今時與1997年比較,附表顯示,兩個年代樓價、利息差距極大,換算下來,月供差不多,反而是三成首期,今時較1997年多近倍,而且在限制按揭成數之下,實際需要動用的首期更多,兩個年代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年輕人是否容易上車,請自行判斷!

撰文:《經濟日報》專家樓論作者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