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當學位淪為商品 高等教育牟暴利 學生孭重債

發佈時間: 2017/06/02

大學學費大幅上升,高等教育變成消費產品,學校與貸款公司在賺大錢,學生卻背負大量債務。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會計學教授薩杰.塞繆爾提出把學費與學歷未來的收入做連結,讓學生可為他們的未來做出明智選擇,找回對學習的熱情。

塞繆爾表示,現今有四千萬美國人無法承擔大學學費,欠債權人的錢超過一兆美元。他們得急急打工以盡快償還龐大債務。他形容在美國,即使是一個破產的賭徒都有「二次機會」。但若美國人想清償他的學生貸款,在現今幾乎是不可能。

在三十年前的黃金年代,美國的高等教育學費是大家都負擔得起的合理費用,累計的債務在畢業那天就會償還,但現時高等教育學費飈漲、個人收入減少、令大部分的美國家庭都負擔不起學費,估計超過四分一的學生無力償還他們的助學貸款,原因何在?

塞繆爾指高等教育已淪為消費商品,把訓練學生就業視為投資,全球媒體給學校的排名,就像評論「哪個洗衣機更好」。老師是「服務業」、學生被稱為「消費者」,社會學、莎士比亞文學、科學都變成了「內容」。學歷變質成為一種名牌及身份表徵,就像購買新iPhone及LV包一樣。「學店」不斷推銷各種證書、學位,學生也得購買愈來愈多的教育商品。

資訊應透明 作明智抉擇

另外,助學貸款的利益豐厚,但利益不歸於學生。學生的債務養肥了學貸產業,貸款公司一年的整體獲利高達12億美金。

跟房貸一樣,學生貸款被包裝分割成衍生性金融產品在華爾街售賣。

大學在貸款證劵化的業務上「搶劫」學生兩次,一次從學費,二次是貸款利息,辦高等教育淪為「學店」,假裝辦教育的名義,行壓搾無知學生之實。

塞繆爾認為,即使大家去買藥,都會看到有副作用的「警示」,故「購買」高等教育產品時也應有「警示」,例如設計一個把主修科目與未來收入連結的程式,讓消費者在資訊透明下作明智抉擇,避免墜進「銷售員」的花言巧語。管理大學的高層就會被迫把成本管理得更好,找到更有創意的方式來辦教育,令年輕學生讀他們喜歡讀的,再度找回對學習的好奇心。

http://www.ted.com/talks/sajay_samuel_how_college_loans_exploit_students_for_pro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