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兩岸四地合研療法 防治腦疾

發佈時間: 2017/05/12

隨年紀增長,腦退化症等腦疾患病風險趨增,惟現時仍難在早期發現。年底啟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又稱「中國腦計劃」)是內地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6個長期科學項目之一,主力研究腦疾治療方法,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將聯繫中、港、澳、台科學家共享資源,研發腦疾成因和新療法,冀助大眾早期診斷及預防。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1989年發現罕見遺傳病囊狀纖維症致病基因,23年後才有首隻藥物面世,且僅可治好5%病人。

他直言,參與的研究員遠超病人數量,亦需要龐大資金,相較遺傳病比,腦神經疾病所需資源更多;雖然本港有不少大學團隊進行腦科學研究,惟礙於資金和設備資源有限,只能建立小型項目。

港資源有限 僅建小項目

著名腦神經科學家、香港科技大學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亦指,部分腦科學研究會用猴子做實驗,但本港在欠缺資金下,難以承擔每隻價值10萬元人民幣的猴子,無法如內地般建立猴子實驗室。

葉近年研究腦退化症成因,冀能發現創新診斷方式和研製藥物。她指,外國雖有不少腦疾診斷方法和藥物,但多以白種人作研究,未必完全適合黃種人,故中國需要自行做同類研究。她又指內地病人數量眾多,找基因分析樣本較港容易,故在研究初期先收集內地數據,近期才用香港數據研究,並跟兩地醫生合作開發創新診斷方式。

AI技術 減輕照顧者工作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稱,計劃目標是研究早期診斷和預防腦疾病,並冀開發的藥物可預防或減慢腦部衰退,減輕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計劃同時研發人工智能(AI)技術,讓機械人服從人類的指令,如成為長者和小孩保母,或協助行動不便者做運動。

不過,蒲表示,內地臨床研究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未有嚴謹的統一標準,以致研究成果不能跟外國接軌,且研究團隊各自為政,缺乏長期研究合作計劃及分享數據;而香港早已建立良好標準,可向香港學習。

港生拒選修科學 研究乏人才

徐立之表示,本港科研人才不足問題嚴重,外地大企業如騰訊來港欲成立總部或研究中心,卻聘不到人。他直指,問題根源早於中學階段已種下,高中生根本不願選修科學科目。港科院今年1月發表「科學、科技和數學教育與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報告,引述考評局數據,於上學年有46%的文憑試考生未有修讀任何科學科目。他鼓勵中學生,如喜歡科學,選科應朝個人興趣發展,工作機會將來自然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