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禾稈變珍珠 製生物燃料成效佳

發佈時間: 2017/05/04

近年以玉米、甘蔗等農作物用作為生物燃料,引起「人車爭食」爭議,並間接推高糧食價格,為人詬病。香港大學與京都大學合作研究有效提升禾稈草轉化為生物燃料效能的方法,使非食用植物部位也可轉變為能源。

以往有人使用稻草發酵成可用的乙醇,但困難重重及成本高。因稻草中用於支撑植物的木質素與纖維素交錯連結,難以釋放當中的糖份;現主要以化學程序為木質素「鬆綁」,但是成本昂貴,此程序已佔生產乙醇的40%成本,以及在過程中會產生抑制糖份發酵的物質。

新技術釋放糖份 增乙醇量

是次研究以基因工程使水稻中的「黃酮合酶II」失效,從而減少「麥黃酮」,即可減少纏繞纖維素的木質素,使不需任何化學程序處理下,纖維素更有效分解,葡萄糖產量增加37%,再直接提升發酵成乙醇的數量。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盧思聰指,研究結果可減低生物燃料生產成本及增加乙醇量;水稻生長和產量沒受負面影響,期望可將技術應用於其他禾本科植物如高粱。

他又指,能源問題需面對,理論上以實驗成功的水稻種子種植,已可再長出有同樣效果的水稻,成本可說是「一次性」;他又指長遠希望非食用植物部位可取代粟米等食物,作更有效的生物燃料的來源,紓緩糧食價格不穩等問題,及善用在人眼中「得物所無用」的禾稈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