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組織倡打新針 減治精神病副作用

發佈時間: 2016/11/28

本港患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病的患者趨升,4年間由不足4.5萬增至4.8萬人,有關注組織指,本港使用長效針劑新藥的嚴重精神病人,比率遠少於海外,促政府投入資源,減少患者出現副作用風險。

50歲的彭女士患精神分裂症超過20年,一直服用第二代口服精神藥物,惟去年病情開始反覆,有幻聽及自殺傾向,醫生於是增加劑量,但家人發現她有漏吃及多吃藥的情況,亦沒有依時覆診。至4個月前,新的主診醫生為她轉用第一代抗精神病針劑後,情緒明顯較穩定,但卻出現流口水、手震,外出用餐時會突然起身走動及睡在地下等副作用,令病人自尊心受損。家人指即使要自費,亦將向醫生提出接受副作用較少的新針。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王明爍醫生指出,據醫管局指引,現時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先會獲處方新口服藥,當被發現不按指示服藥後,會轉用副作用較多的第一代抗精神病針劑,待病人出現明確的副作用反應,才會處方副作用較少的第二代針劑。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副主席楊明康說,第一代抗精神病針劑每月藥物成本100至200元,第二代每月需3,000至5,000元,而去年本港逾8萬名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者中,僅2.8%即約2,350人使用新針。協會的研究推算,每1萬名精神分裂患者轉用新針,2年間可減省3.98億元醫療成本,因為新針雖然令藥費及門診成本增加,但患者因復發入院所涉及的開支會大幅減少。

醫管局:續留意藥劑發展

王明爍建議,政府增撥資源,讓更多嚴重精神病患者接受第二代針劑。

醫管局指,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留意,新精神科藥物臨床及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及為最多有需要病人提供適切治療的原則,按既定機制檢討和引入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