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管教現分歧 爸媽衝突前先冷靜

發佈時間: 2016/11/15

無人天生已懂得做父母,就算彼此有共同價值觀而結婚,單是育兒教養觀念,也可以南轅北轍。如何化解每一場衝突?既然大方向也是為子女好,便沒有解決不了的糾結。

香港小童群益會成長發展中心主任鄭惠君姑娘指,「很多時候是丈夫想保持關係,不想跟太太嘈,於是將子女問題交由太太處理。其實就算結婚時,彼此有共同的價值觀,到教仔卻見真章,因為那不是大是大非。開始時大家都為小朋友好--不過,何謂好?絕對錯?那太細微了,會令很多夫婦困惑。」她覺得正是夫婦倆都對孩子有期望,始會出現摩擦。

男女大不同

並非要將男女行為、思考模式規範(Stereotype),不過為人父母後,在處理教養事宜,男女的着眼點確實大不同。鄭惠君指出,一般而言男性會重視大方向、遠景,以及做決策;而女方在照料上較體貼入微,也較關顧。「用教功課做例子,媽媽會斟酌每題哪裏錯,哪個字少了一劃;而當爸爸看功課,就算他們檢查過後沒問題,卻仍可以欠交功課。這都是不少媽媽跟我反映的呢!」爸爸也較多做子女玩伴的角色:「嗯,好些爸爸會覺得就算考試,子女都可以輕鬆玩一會,不會很執着,媽媽當然不會這樣想。」

近年學童功課壓力大,多少成為夫妻間出現嫌隙的導火綫:「因為小朋友都是人,做功課做得太累,很自然會出聲,這便很易觸動夫婦的神經--究竟應該做多久才可以玩?可以玩甚麼?其實由揀學校、學甚麼課外活動,以致小朋友有幾多空間去玩,都是近年夫妻間常見的爭執位。」

找共同基礎

近年她開辦不少親子管教課程,有趣的是,不少夫婦原本打算共同學習好好管教子女的行為問題,卻可看到當中不少新手父母管教方向的差異。鄭惠君說:「不少父母會請我評理,另一半的處理方式是否有問題。甚至有人會私下找我,想我教導自己的配偶。」

她本身是一名調解員,覺得夫婦拆解彼此糾結,要先在共同基礎下思考問題:「禮貌的標準有一把清楚的尺,因為旁邊親友的看法,亦易於有較客觀的評價。學習、做功課、學多少課外活動,真的無一把尺,人言人殊。因此令大家都很大壓力,特別是現在社會環境下,夫妻的角力更大。」是否各有管教分工最好?她覺得未必,要視乎父母二人的時間、能力去決定由哪方處理子女事宜,最重要是協調。「當另一方正在教仔,就算覺得有問題也不要馬上介入,否則會令子女無所適從。」

撰文:羅惠儀

相片:資料圖片

編輯:余敏

設計:招潤洪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