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建時間管理習慣 做功課不拖延

發佈時間: 2016/09/06

新學期剛開始,不少孩子因在暑假太過放鬆,未必能在短期內調整好懶散心態,致令做功課時拖拖拉拉。親子教育顧問建議家長在動怒前,應先了解孩子拖延做功課的問題所在,並最好能與孩子建立時間管理習慣。

活學坊導師Jenny Man指出,孩子做功課拖拖拉拉,原因離不開沒時間做,或不懂怎樣做……家長要引導孩子想一想,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改善自控能力

她指出,有些孩子在做功課前先要充電,如要好好休息一下或大玩一場;家長不妨調整功課時間,讓他玩夠才開始。另一原因可能是功課太難或太多,孩子不知道從何開始。「要是孩子一想到要做數學就覺得頭痛,就會不自覺地拖延。」

此外,有些孩子開始做功課時很積極,但過程中卻突然失去動力,那麼家長便要針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作改善。「孩子做功課時,可能正想着自己還有其他很多想做的事情,家長可先讓孩子把點子寫在紙上,再就優先次序決定甚麼時間做,很多時這些想法在孩子完成功課後,其重要性已降至很低。」

要是孩子平日做功課經常心不在焉,或總是拖到爸媽下班回家才做,家長可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管理習慣。平日不妨多問問孩子:「今天需要做的事有哪些?」、「今天想做的事優先次序是甚麼?」、「如果沒辦法在今天完成想做的事,可以在甚麼時候做?」

應付情緒失控

Jenny曾任駐校社工,她直言有家長分享,孩子在家做功課期間,突然把課本、補充練習等統統拋向牆上,還邊踢椅子邊大叫……家長看到平日文靜的孩子突然情緒失控,也嚇了一大跳。她不諱言,遇上這些情況,家長應先退一步,以免情況惡化。「此時切忌開口指摘或質問,家長應保持沉默,或以眼神表達對孩子憤怒的了解和同情,讓孩子有機會從另一角度審視自己的行為及情緒。」

要是情況沒改善,她建議父母要適時介入,協助孩子控制情緒,例如鼓勵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可以告訴他,做錯了或不懂得做也很正常,一定有解決方法。甚至提醒孩子他曾經輕易解決過的問題;也可建議他休息一會,待情緒平復後再完成功課。」

情緒平復後,家長可與孩子討論他剛才的反應,避免批評他的行為。告訴孩子你了解他,但要強調後果:你踢椅子並不能解決問題,鼓勵孩子自行說出下次會以甚麼方法作回應。

循序漸進享成功

Jenny為家長提供幾點建議:

1.先設定時限:針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可放一個鬧鐘在桌上,預先討論要用多少時間完成,如30分鐘內完成兩項功課,並告訴他當指針走到哪個數字便要停。時間一到,即使還沒完成功課,也要交給老師,讓他自己承擔責任。有時老師的口頭警告,會較家長不斷催促更有效。

2.建立成就感:家長可建議孩子先做他最擅長或最快完成的那項功課,協助他建立成功感,藉此推動他完成其他事情。

3.分階段實施:對過分依賴的孩子,家長突然放手會令他無所適從,因而要分階段進行,如每周只選一天讓他自行安排時間,可選功課較少或放假前一天,再慢慢增加天數。

4.給予自主權:多拋出問題讓孩子思考,令孩子更關顧自己狀況,如對自己要求是不是過高?為甚麼常定下做不到的目標?反思過後,孩子自可調整目標以符合自己的需要。

撰文:郭子臻

相片:本報資料圖片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