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中產家長希望子女能透過IB課程升讀大學,但有沒有想過,小朋友若從小讀傳統學校,轉而到要求開放式思維的學習環境,要一段時間適應。再者,若大人本身也是接受傳統教育成長,更要開放心情,接受子女能調慢腳步。
香港家長教育學會主席張韻儀,大兒子兆龍三年前在傳統小學就讀,因學業壓力決定小五轉讀IB學校,令她開始探索IB真諦,現已讀至第八班(等同中三)。小兒子震宇讀小二,在IB要求下,慢慢掌握要安排自學及完成功課時間表。「大仔在傳統學校操練打下良好中文底子,對後來踏入IB學校也有好處。然而細仔本來數學不錯,但IB不操練,致令能力變得不穩定。」
中學生:須觀察聆聽
談到適應問題,她謂意外發現文靜的大兒子原來適合IB學校。「由傳統過渡IB一定有適應問題,大人最重要放手,因為IB理念是全人發展,傳統的閒科去到IB也會變成一門專業去研究,可以去到好深。但正因如此,令學生眼界開闊,尊重任何行業的人,用大同眼光去看世界,並接納任何事都有多角度,沒一定答案。例如大仔曾告訴我:其實希特拉不是壞人!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也要時間消化,再仔細傾聽他的觀點。但我很喜歡,因為自己也有很大成長。」
兆龍形容自己的IB路已上軌道,由不敢舉手發問到變得主動,連小學最沒信心學好的數學也重拾信心,而最愛是渺無邊際讓他自由發揮的中文作文。他謂頭一年是混亂和自我調整年,一切推倒重來,「用一年習慣交功課時間表,要很機動性;另外上堂模式沒有框框,同學拋問題出來,說甚麼都可以,跟以前不同,有時捉不到那一堂要教些甚麼。但當掌握了如何找資料,知道原來老師隨時歡迎我去問,開始慢慢建立信心。」
小學生:功課需協助
兩兒子讀的是功課少、用探索學習的幼稚園,她坦言見到震宇不少同學由知名幼稚園升上來,語文底子好,家長跟得極貼,故專題研習報告「好靚仔」。「初期小兒子在語文上會輸蝕一點,幸好他的想法較哥哥古靈精怪,故適應得頗快。」震宇小一、小二的科研專題,分別選了呼吸系統和食肉植物,她會與他一起上網找資料、剪剪貼貼製作展板。她笑言讀傳統小學功課重量不重質,只要應付每天的工作紙便可交差。「但教IB小學生的功課確是高難度,因豐儉由人,可去到好深,可以只交幾頁紙,對大人放手的底綫是最大試探。」
她續指,「不了解的話,會感到IB沒章法,大人很沒安全感。我做的只是忍耐和觀察,學業上完全幫不上忙。但見兆龍不再投訴,成績又慢慢進步,便決定博下去。」她笑謂IB孩子若開竅了,會好快跳出另一世界觀。「故大人要持續學習才能追到子女的世界觀,否則一定有壓力!當看到有些家長在干預孩子因應分數選擇作文題目,感到很可惜。」
栽培IB特質
新西蘭龍頭IB中學Auckland International College的學校發展主任Ken Yu指出,IB本身是一個很包容的系統,而當中要栽培的特質如Knowledgeable「學到知識」,只佔其中之一,對家長是最大挑戰,其他還需領略Caring、Risk-Takers等,而Open-minded是IB很重要一環,是指不可固執、能接受別人意見、有不同想法和角度。「家長可按這條件去判斷子女是否適合IB。IB目標學生包括思想靈活、對功課投入感強、不太看重分數的非成就型學習者。若同學仔習慣過於重視分數,衝擊可能不少;而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較有利,至於表達能力則可以訓練。」
撰文:胡麗珊
攝影:黃建輝
編輯:余敏
設計: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