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學早有管弦樂團,課外活動亦有中西樂器的訓練,這代學校重視音樂教育的程度可見一斑。其實家長怎樣知道子女揀選了適合自己的樂器?興趣、能力、學校建議等等,家長又應怎樣取得平衡?
從事音樂教育十多年,猶八音樂學院創辦人黎銘澤(Cowry)本身是巴松管手,見盡學界音樂教育種種光怪陸離事,以及家長的奇怪行為。「好些直升機家長,甫見面便問我哪種樂器最快可以考到八級,半年內起碼有八、九個家長這樣問;又或問我單簧管和雙簧管哪種最易學?」他說要「快」,首要孩子喜歡。「當你學完那個級數的技巧,再練考試歌,真的兩、三個月便練好,不用整年只為考試練那幾首歌,很悶,會打擊小朋友的興趣。」他試過有升中一學生學單簧管,兩年便考到八級,只因對方夠勤力。
難為了小學生
Cowry續說近年曾遇上一個「經典」例子:有初小學生學色士風,其父覺得樂器太重,兒子捧住太辛苦,竟在課堂半跪着,用大腿托起色士風,Cowry屢勸無效。他覺得孩子學哪一種樂器,首要懂得自行管理好,包括由自己捧住樂器前來上課,而不假手於家長或傭人,否則樂器太重小孩難以負荷。近年不少家長向他查詢二手巴松管,他始知有學校建議小一生學巴松管。「一枝巴松管要數萬元,學校竟說適合,我覺得那小一孩子的高度根本不適合,我的學生最細也要讀小五。除了高度(巴松管約140cm高、重6kg),還要看指距,小一生難以按到,又怎樣吹?」
不過近代兒童學樂器的年齡愈來愈小,不少樂器亦特別為幼齡而設,像圓號Baby Horn,而膠造U管長笛本身專為手指短的人士而設,現在亦可讓五、六歲兒童學習;另外低音大提琴、大提琴就算尺碼小了也不影響音色,因而令年齡較小的兒童可以學習。「不過管樂器的尺碼小其實會影響音色,雖然有迷你版巴松管,不過卻非管弦樂團用的。我知道現在的小學是用Full Size,所以盡量揀高大的小朋友。」
學界過分催谷
Cowry覺得兒童太早操作一種不適合自己的樂器,反而影響其興趣。對於近年學界競爭劇烈,他直言有種「病態」:「今年比賽贏不到?便加多一天排練。現在小學組校際比賽,管弦樂團那些比賽歌曲,誇張到是香港管弦樂團玩的歌,像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練不好便不斷加練。」他舉例朋友的兒子就讀某名校,每星期三天學樂器,加一天參加樂團訓練,再加上功課量不少,實在令小學生壓力太大:「興趣便是興趣,無必要催谷如此。你看外國不少大師,真的不是用這種方法學音樂。」
香港學校的樂手在外國表現,技術無疑較高。「不過始終培養不出那種享受音樂文化,練好一首歌只為鬥叻、攞獎。我去過日本的管弦樂團,當地的學校表演有很多創新元素,會跳舞、拍手、轉樂器,很有趣,香港則沒有,不覺得很享受音樂。」比賽原意是觀摩?他說不少學校均是輪到自己上台比賽的一刻始到場,完成比賽即走,「有幾多人真正在台下看人家的表演?沒有幾多個。」他分享道,有讀名校、將升小三的學生,原本只視學大提琴為興趣,沒打算很進取考級,結果在校小組學習的同學位位也有五級,反令自己比下去,感到很不開心。「她只想享受慢慢學,結果看到同學很勁,覺得自己拉得難聽常常哭。是否一定要這樣去學一種樂器呢?」
以身體特徵作決定
有說擁有肉厚的手指學生適合拉弦樂,拉出來的音色會較厚實,Cowry說:「是否手指幼便不合適?嘴巴小就不適合吹奏樂器?其實不一定,我覺得所謂適合應從孩子興趣出發。」
亦有家長對樂器一知半解,常常想子女多學一種樂器,「學兩種樂器不是問題,像單簧管和長笛,兩種(吹奏)嘴形是天淵之別,學長笛愈高級,再學單簧管會影響兩邊聲音的輸出,因為單簧管要用很緊的嘴唇去吹,而長笛要很放鬆,兩邊會互相影響。不過小提琴和大提琴雙修則沒問題,可相輔相成。」
撰文:羅惠儀
攝影:曾有為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