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的寫作使命

發佈時間: 2016/04/28

在世界閱讀日聽了一場精采講座,應節之極。講座由小思主持、白先勇主講,題目是「我的寫作路」。女拔偌大的禮堂座無虛席,聽眾以年輕人、中學生為主,現場充滿青春氣息。

小思精簡地介紹了白先勇,點睛之句是「從《寂寞的十七歲》到絢爛的七十歲」。之後,白先勇由童蒙生活講起。小時候,他因癆病被隔離於家中,百無聊賴,閱讀和家中廚子講的故事把他帶進多姿多采的想像世界。白崇禧是嚴父,重視背書,良好的文學基礎便是這樣打下來的。小學五年級作文貼堂,高中得中文老師鼓勵投稿,在在都點燃了他的寫作興趣。因為愛國,白先勇大學選修工程系讀水利,想為三峽建水壩。在發現自己並無半點工程天份之後,毅然轉修外文系,學習現當代文學創作,從此走上作家之路。

作為戰後的第一代,經歷巨變,求新望變,令有機會飽讀書的一代青年,渴望以寫作去改變世界,於是十多個大學三年級學生,就辦起《現代文學》雙月刊來。雜誌前後辦了二十年,孕育出不少著名作家,起劃時代意義。

鼓勵多親近文學之餘,白先勇提醒年輕人不一定要當作家。當作家有「苦處」,是用文字去擔當及面對人之困境——說得深刻到位!在沒有庸俗淺化的底蘊下,白先勇仍然鼓勵「寫作應該普遍化」,原因是文史乃一切之根底,即使你讀的是理科。

白先勇倡議多背詩詞及古文。讀古文,背古書,學文化,是修養靈魂。讀書寫作,除消遣自娛之外,更有文化使命。白先勇娓娓道來,有一份懾人的感染力。

撰文: 蔡若蓮 資深教育工作者、港媽校長、熱心義工。email ︰ ylchoi@teachersdf.hk
欄名: 港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