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夢想是公屋?

發佈時間: 2015/04/24

大學生夢想是公屋?

作為未來社會棟樑,不少大學生卻嘆薪低難追生活,又難以向上流,更不必說有經濟能力可以買樓,當中遂有人選擇剛畢業就申請公屋,有人會以「放棄自己」來批評大學生。其實,年輕人要靠公屋「上樓」,並非放棄自己,而是「過分進取」——過分!與弱勢社群「爭飯食」!

政府收集稅收及其他收入,轉移成為弱勢社群提供的各項援助措施,目的是令社會更趨公平,公屋就是其中一例。公屋主要服務對象為基層家庭、長者、殘疾人士、有家庭問題及面對經濟困難的人士等,設有入息及資產限額。今年4月1日起,一人家庭的每月最高入息限額為$10,100,總資產淨值限額為$236,000。

剛投身社會的大學生,每月入息及身家的確未必超標,有資格申請公屋有餘,而今時市區舊樓也要價三、四百萬,若不靠公屋上樓,要達成置業夢,最少要花上十年「不吃不喝」的積蓄,或要父母付首期。趁後生收入較少申請公屋,看似精明,更有人聲言「唔申請就笨」!

且不論一人單位輪候時間長達五至七年,及屆時大學生申請人的入息恐已超標(若未超標便令人憂心)。其實,大學生住屋需要並非迫在眉睫,或只為追求獨立生活,遠離父母束縛,這需要不同住劏房、住危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大學生申請公屋正是不應為之的事。

在教資會資助下,今時各大院校學士學位課程學費一年約需4萬,但大學生一年的教育成本則約20萬,加上政府提供的低息貸款和免入息審查貸款,政府「投資」在每名大學生身上確已不少。

香港每年提供1.5萬個大學學額,學生入學率約只有兩成,即十名年輕人當中只有兩名可升讀大學本科。年輕人多花四年時間讀大學,大部分都希望學以致用,一展抱負,將來生活可更美好。若每名共花80萬公帑栽培的大學生早不打算貢獻社會,反而一畢業就先「打定輸數」,只以幾年後入息也不超公屋申請限額為目標,那可謂是香港不斷強調知識型經濟的諷刺,未來又何以與亞洲,甚至全球競爭?

公共交通工具上,若有年輕人、健全人士霸佔關愛座,我們會怒目而視;當社會上有人騙取綜援,瞞報收入,我們會不平則鳴;大學生是未來棟樑,我們也期望他們主動讓「屋」,令真正有需要人士得到居所。

不少年輕人口講愛香港,關心社會;若有理想,有抱負,就不要再諸多抱怨。不要再問社會可以給你幾多,因為人人都是多多也不嫌多!社會資源有限,不如先問問你得到這些支援及資源後,還會要社會給你幾多!。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